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集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诸多新科技为一体的未来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一、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新能源汽车
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份额逐年扩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如电池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设施的完善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等,是这一趋势背后的关键。
首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的创新与升级,这有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摆脱传统的依赖低端劳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向依赖高端技术和智力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同时,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驱动力,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与高端化。为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功能、性能、品质,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价值和附加值也得到了提高,让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抓住市场新机遇,抢占先机。
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这能减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外依赖,提高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程度,降低外部风险。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交通的关键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如可再生能源充电、生物降解材料等,新能源汽车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可以进一步减小,实现更友好的环境效应。这不仅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对的引导。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挑战与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需克服一系列挑战以推动行业迈向更高水平。当前,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在电池核心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仍然面临短板,而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也存在不确定性。为补齐电池核心技术等发面的短板,发展以技术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政府与企业应加大在电池技术、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企业深度合作和交流,以缩小技术差距,推动整个产业的前进。
同时,培养专业人才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高素质的研发、管理和服务团队,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这样才能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另一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超过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这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不仅影响用户充电体验,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
现在,企业应争取与政府携手合作,加速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高充电服务的便利性和可靠性。同时,推动车联网、智能交通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管理提供更智能化的支持,以提升用户体验。
三、智能网联汽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汽车制造业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中,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集智能驾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为一体新兴汽车,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抓手。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与互联网、电子、通信等行业深度融合和跨界合作。为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推动各领域合作,构建跨界创新生态系统。
此外,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实现技术的持续领先和突破,也有助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发展。
同时,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和监管体系也有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抢占市场先机。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国内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推动新能源产业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而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监管体系,可以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和监控手段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除了在产品方面发力外,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还需要强化市场推广,并进行消费者教育。现阶段,受传统汽车印象影响,部分消费者尚未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优越性。所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推广计划,提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知名度和接受度。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普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知识和使用技巧,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认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引领者,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优化标准和监管体系以及强化市场推广和消费者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协同推进的作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