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登记 展商登记 English
,距离本届展会开幕还有 00
首页  >   湖北武汉:建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都
湖北武汉:建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都
时间:2019-5-7 8:42:31      发布者:管理员

湖北武汉:建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都

武汉开发区不夜城。视界网 张斌 摄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蓬勃发展,汽车“五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趋势明显,汽车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快速重构,汽车产业正面临自1886年汽车诞生以来最大产业变革。

湖北作为全国汽车产业大省,下一步如何布子?武汉开发区作为全国知名车都,下一步如何发力?

4月27日至28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院士、我国汽车产业泰斗陈清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院士、北京科技大学胡正寰院士、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等,携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最顶尖汽车产业专家智库,齐聚武汉开发区,与省经信厅、武汉、襄阳、十堰、随州、东风公司负责人对话,就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献智献策。

院士专家们认为,湖北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有条件、有基础,但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实行产学研结合,跨界携手,实现新一轮加速发展。

“1+4+500”汽车产业集群成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朱惠 通讯员 张敏

4月12日上午,东风本田三厂(一期)在武汉开发区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12万辆。

放眼全球,在国内外传统汽车销量普遍下滑,世界巨头纷纷减产的大背景下,落户武汉开发区的车企巨头,却纷纷逆势扩能。

去年12月18日,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东风“云峰”项目在武汉开发区开工建设。

今年4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高端整车项目在武汉开发区开工。

盘点这三大整车项目,均是着眼未来汽车发展方向。

“三厂定位新世代绿色、智能化、柔性工厂。”4月12日投产仪式上,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说。

东风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竺延风在“云峰”项目开工仪式上说,东风“云峰”项目新厂建成后,将陆续投入涵盖轿车、SUV、新能源车在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搭载最新的产品技术,包括先进的三电系统技术(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智能热管理系统、高度集成化电驱动系统),领先的车联网技术,先进的主动安全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及e-power混动技术,轻量化技术等。

吉利控股集团高端整车项目,将实现英国豪华高性能汽车品牌“路特斯”的国产化。

从一座工厂到一座城,28年间,武汉开发区已成为国内汽车产业特色突出国家级开发区。

“当前,武汉开发区‘1+4+500’汽车产业集群已经成型。”4月27日,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彭浩介绍,武汉开发区汽车产业已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1”是指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东风汽车公司。“4”是指4家合资和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东风本田、神龙公司、东风雷诺、东风乘用车公司。其中,东风本田是全省首家产值过千亿元企业。“500”是指区内大大小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包括佛吉亚、德尔福、哈金森、采埃孚等,组成了完整的零部件产业链。

目前,武汉开发区拥有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法雷奥中国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技术中心等23家汽车类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和咨询服务机构,兴建了武汉新能源工业技术研究院,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7万名。

2018年,武汉开发区实现汽车产业产值2600亿元,生产整车105.4万辆,占到全省43.6%。同时,全区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如神龙公司荣获“全国质量奖”,发动机产品返销欧洲,风神树立自主品牌新形象,汉阳特种汽车研究所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东风格特拉克变速箱、纳铁福传动轴、萨普3D打印等一批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

4月28日,参加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的院士、专家们,到武汉开发区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调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全面发力“下一代”汽车 10年将建成四大基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朱惠 通讯员 张敏

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快速发展,武汉开发区如何抓住这一难得发展机遇,实现汽车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重构?

“武汉开发区将聚焦重点企业、关键技术和优秀人才,出台最好政策、提供最优服务、营造最佳环境。”4月27日,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彭浩介绍,力争用10年时间,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下一代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行业标准制定、产品测试与检验检测、后市场服务业基地,“下一代汽车+”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重要策源地,下一代汽车产业资本、领军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彭浩介绍,近年来,武汉开发区重点在下面四个方面,全面发力。

一是培育下一代汽车产业集群。

引进领军企业和重点项目。设立开发区下一代汽车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积极招大引强,着力导入优秀外资车企、民营车企和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目前,法雷奥驾驶辅助技术中心、吉利亿咖通汽车电子、南斗六星等近30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吉利高端整车、东风日产“云峰”项目投产后将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

布局电动汽车产业链,引导区内企业推出混动、纯电动车型。目前,东风风神E70纯电动汽车、东风本田多款混动汽车已上市,东风雷诺也即将推出多款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零部件企业的入驻,总投资108亿元的东风电动、东风航盛、东风时代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项目已经投产,全区已建成充电桩7000多个。

瞄准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径,培育引进东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众宇动力、雄韬股份、国氢能源等代表性产业项目。努力破解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难题,出台全国首个加氢站审批及监管办法,建成一座固定式加氢站,另外两座加氢站在建设中,开沃氢燃料电池公交进入示范运营阶段。

此外,主动适应汽车价值链从生产制造向出行服务过渡的趋势,引进威瑞森车联网、华励车联网、“易微享”(标致雪铁龙、东风电动车、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三方组建风标汽车租赁公司运营)等项目。

二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抢抓工信部与省政府共建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示范区机遇,积极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为国家制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数据规范和政策法规提供基础支撑,使之成为下一代汽车技术创新的重大平台。

目前,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组建的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已投入运营,百度联合厦门金龙研发制造的“阿波龙”无人驾驶小巴投入测试运营。小型封闭测试场即将投入使用,首期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和示范运营道路2019年完成改造。

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投入使用,同步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小镇,形成集测试、研发、应用、示范及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到2022年,建成9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形成涵盖下一代汽车研发设计、智能终端制造、智慧交通平台运营的完备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三是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包括制订“产业、创新、人才”三大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设研发创新中心、工研院和实验室,增强对下一代汽车优质项目和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目前,武汉开发区已引进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启迪创新园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海创云等孵化器10家;成功申报设立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引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汽车检验检测机构。

四是对标北京、上海,扩大“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先建后验”等审批覆盖范围,进一步压缩新办企业设立、工程项目报建审批时限;对中介服务事项进行清理、精简、规范,探索实行末位淘汰制、红黑榜制,全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同时,以筹备军运会为契机,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包括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引进金融商贸、管理咨询、文体旅游、餐饮酒店等业态,推进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协和西院二期、武汉外国语学校开发区分校等项目,增加优质服务资源供给等。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湖北汽车产业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助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价值链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建设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湖北有三大产业大有作为。”4月27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在先后听取省经信厅、武汉、襄阳、十堰、随州、武汉开发区、东风公司负责人情况介绍后说,武汉光电子产业现在国内已有一定地位和优势,生物医药产业也迎来“大健康”风口,汽车作为湖北武汉支柱产业,前景可期。

就汽车产业而言,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核心就是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

周济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技术突破口和结合点就在智能制造,即将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体现在产品上,最突出的就是电动汽车数字化网络与互联化。所以,汽车产业对于湖北来说,在经济和创新两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意义。“武汉有条件,也能创造条件,把汽车产业发展好。”

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汉、襄阳、十堰、随州、武汉开发区,已就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有效规划。

如武汉市提出,将重点促进整车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投产力度,力争通过2-3年培育,形成10余款新能源畅销车型,以首辆燃料电池汽车和首座加氢站投入运行为契机,着重培育一批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加大燃料电池研发创新、示范运行和产业化发展力度;着力推进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基地建设,依托东风公司这个龙头,构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吸引更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来汉集聚发展。

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突破口

4月27日,与会多位院士专家指出,湖北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必须目标明确,科学布局。

“首要是顶层设计。”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表示,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毫无疑问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都有一个有序推进的过程。让新技术更好地支撑产业,就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实施“七新”(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功能、新装备、新能源和新模式)联动,可能会闯出一条路来。

“当前汽车产业革命,电动化只是序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未来五年,电动化的竞争会逐渐退潮,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方面的竞争,才是真正的主战场。“5G、人工智能的大规模、高难度应用,第一个就在汽车产业。5G、人工智能竞争背后,实际上就是网联汽车的竞争。”

陈清泰认为,我们错过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也错过了第二次技术革命,但我们只要不失时机,就能赢得第三次技术革命。他说,目前中国在电动化涉及的核心领域和技术上都不落后,比如互联网技术、5G技术、信息产业等。他举例说,曾有一家欧洲大型车企找到我国一家小公司,让其提供全球化应用的车联网。“欧洲人对车联网要求低,而中国人天天在网上生活,对体验要求非常高,不断提出新问题。”谈及为何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时,该汽车公司表示,能满足中国人要求的车联网,到欧洲去应用绰绰有余。

一些专家表示,湖北发展电动汽车“醒得早,却起得晚”。20年前,武汉电动车就已上路,但现在与沿海省份相比,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显得稍慢。

专家们认为,当今,各国都在竞相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我们不能再靠等和要,不能再重复靠购买国外专利技术生产的模式。他们建议,看准的事就要敢于去做,要有前瞻性布局。如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道路无人驾驶虽还有一定距离,但可以将已成熟的智能技术,大胆应用到部分品牌车上,以提高用户体验感,增强市场竞争力。

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院士表示,武汉在氢能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要加速氢能汽车产业化步伐。

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别让“墙内开花墙外香”

建言车都光谷跨界携手

武汉开发区是全省工业主战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光谷是我国智力最密集集聚区。但多年来,武汉开发区许多装备都是从沿海甚至国外引进,而光谷许多科技成果需到外地转化。

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冯记春等多位专家指出,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不足,仍是目前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方面,湖北高校已做了许多科研探索,但往往墙内开花墙外香。”刘经南坦言,传统汽车产业转型,不能忽视产学研全链条资源整合。

陈清泰说,经济社会发展要靠大企业支撑,但要大企业在承担诸多社会责任的同时,去创新、冒险很难。这就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就是要实现大学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两个结合。他说,大学是知识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大学创新的成果不一定都由自己去转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吸纳大学科研成果,把知识变成可用的技术,这本身就是创新。同样,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一定由自己去产业化,它作为大企业的创新技术要素,把可用技术向大企业转让,再开始新的创新。大企业的使命就是到市场上发现这些可用技术,通过购买或并购,利用自身的资本、品牌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以此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从而实现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

“车都出题,光谷作答。”陈清泰建议,武汉开发区与光谷要跨界无缝对接,每年甚至每季度开一个交流会,让车都的车企谈谈目前产业发展情况、遇到哪些问题,再请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新技术、新想法,互相交流。

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

车企要加强科技创新

“车都一定要有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魄力。”冯记春表示,目前,武汉开发区基本条件已具备,如厂区建设、营商环境等,但在研究开发方面应加强。

工信部装备司原司长张相木表示,湖北要增强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比沿海一些车企,目前湖北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钟志华表示,在人才链和技术链方面,湖北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传统燃油汽车终将退出主流,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陈清泰介绍,通用、福特等车企巨头已在大幅裁员,将更多资金投入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的开发。欧洲几家车企巨头对电动车的研发都是成百亿欧元的投入,并成批推出车型,5种、8种甚至于几十种车型可供用户选择。中国目前在电动车方面,虽占据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但绝不可掉以轻心。中国汽车市场占全球汽车市场的30%,是中外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未来竞争将非常激烈。随着政府补贴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车企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汽车产业才有更好的发展。”周济说。

一些专家同时建言,湖北要进一步重视自主品牌汽车培育。针对全国各地蜂拥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现象,一些专家则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引导。

4月28日,参加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的院士、专家们,到武汉开发区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调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东风携手武汉襄阳十堰随州

共建百万辆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惠 唐晓安 通讯员 张敏

4月27日,在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东风汽车集团发布:东风公司将携手武汉、襄阳、十堰等汉江经济带城市,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两大抓手,共建百万辆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

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80万辆

2023年,建成国内卓越企业,销量突破600万辆;2035年,跻身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行列,销量规模保持在全球前十,海外业务占自主品牌比重超过30%……现场,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尤峥自信地介绍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业企业的“东风版”路线图。

“要建设卓越东风和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尤峥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都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明确要求。“东风公司未来的产品布局就是智慧汽车,服务布局就是智慧出行。”

未来5年,东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是达到行业前三,预计年销量将达80万辆规模。目前,东风公司已经向市场投放10余款新能源产品,正在开发的两个纯电动平台产品均将在今年投放市场。未来5年将规划投放75款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57款乘用车、18款商用车。

在智慧出行方面,经过2018年的探索,今年东风公司开始大规模业务布局,到2025年,预计运营车辆将达150万辆以上。

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武汉首座氢能源加气站,工作人员正在给氢能源公交车加氢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东风新能源1号园区建成投产

提供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离不开智能制造。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尤峥介绍,东风公司将加快推行智能制造,目前正在建设的武汉“云峰工厂”和已经建成的重庆“金康工厂”,都重点围绕数字化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业互联网等进行试点,以支撑东风公司产业战略落地。

同时,东风公司不断深化核心资源布局和研发能力建设,目前已布局电池系统、电驱动、电控等资源,正与合作伙伴推进IGBT资源布局,电芯资源也在规划推进中。在武汉,投资近百亿的东风新能源1号园区已建成投产,逐步形成80万套电控系统、20万套电池系统的制造能力;2号园区正在建设,将形成200万套各类电驱动和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的制造能力。同时,高水平新能源研发中心正在建设,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核心技术研究的T3科技平台公司、东风公司前瞻创新中心也在筹建之中。

“目前东风公司正在推动11项核心技术、6项关键资源、7大支撑能力有序落地,逐步完成能力拼图。”尤峥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东风公司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研究和示范运营。由东风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新源动力、武汉理工和一汽集团等单位承担了《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国家课题,并已经完成样车开发。同时,正在武汉建立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在十堰、襄阳推进加氢站建设。“在今年的武汉军运会期间,东风公司将提供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等服务。”

多市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

湖北整车产量位居全国第6位。汽车工业也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湖北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3%以上。

“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是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东风公司与武汉、襄阳、十堰等城市一起,共建百万辆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尤峥表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是国家对武汉、襄阳、十堰等汉江经济带城市提出的发展要求。“该构想方案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两大抓手,通过‘智行隆中’等智慧交通城市项目、共享出行业务、无人驾驶示范线、智能制造等四条路径实施。”

其中,十堰,建设东风出行全生态示范小镇,2019年计划投放新能源车辆500台。襄阳,以“智行隆中”项目为依托,2019年计划投放新能源车辆1000台。武汉,2019年计划投放新能源车辆3500台,从局部突破迈向区域领先。

尤峥介绍,“智行隆中”项目将围绕智慧汽车谷、智慧出行、智慧物流和智慧交通云平台四个方向推动合作。目前正在建设覆盖140余种测试场景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规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商用运营线、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创新试验区、智慧交通云数据中心和智能网联汽车小镇。建成后,襄阳市将成为国内具有一流体验的多元化出行城市和物流城市,实现云上赋能,带动产业、民生、政务“智能+”转型,并吸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在襄阳汇聚,形成产业集群。“这个模式,未来有望向汉江千里汽车产业走廊的沿线城市复制推广,最终将这些城市串联打通,形成产业走廊上的智慧交通城市群。”